安哥拉
保羅•福爾米加
保羅•福爾米加是安哥拉自學成才的藝術家,1998年生於威熱省。自幼受父親自學建築技藝的影響,他與藝術相伴成長,家族中流淌著藝術基因般的天賦。
保羅•福爾米加透過藝術實踐“非洲性”概念,既彰顯非洲男女之美,亦展現非洲文化多元性,藉此復興因奴隸制遺毒而逐漸消逝的文化價值。
巴西
Ana Maria da Silva Pinheiro
小站編織
巴西“小站編織”項目是一個深度融合社區發展、生態可持續與文化傳承的社會企業典範。項目於2018年在馬拉尼昂村啓動,由Nave組織與淡水河谷公司合作運營,其核心使命是通過手工技藝賦能社區,尤其優先考慮女性羣體,旨在通過經濟互助促進社會公平與更充實的生活。
項目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核心材料——曲葉矛櫚樹的極致利用與生態尊重。這種樹是巴西塞拉多生態區的標誌性物種,高大雄偉,可高達35米。它被譽爲“生命之樹”,因其全身是寶:果實可制油、飲品和食品;葉片是傳統的天然建材;而其纖維,則是手工藝的瑰寶。“小站編織”項目中的女性工匠們,組成了“編織藝術女性手工藝合作社”,她們有節制地採集棕櫚樹的嫩葉(每年每棵年輕樹木僅產約5個),確保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將這種堅韌且富有光澤的天然纖維轉化爲美麗獨特的籃筐、手袋等工藝品。
更重要的是,該項目深深植根於社區的文化遺產之中。工坊所在地與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巴坎加聖若昂若阿金教堂緊密相連,這座教堂曾是黑人社羣反抗壓迫、凝聚精神的文化堡壘。如今,女性合作社繼承了這份抗爭與韌性的遺產,將工坊轉變爲新時代的賦能空間。如同昔日的教堂,這裏成爲社區團結的中心,女性們在此相聚,不僅編織出就業和收入的經緯,強化了家庭生計與社會聯繫,更通過藝術的力量,延續着對文化身份的守護,爲創建一個兼具社會公正與生態可持續性的未來做出了生動貢獻。
佛得角
阿爾貝蒂諾•法蘭西斯科•席爾瓦
阿爾貝蒂諾•席爾瓦於1967年出生於聖文森特島明德盧市。自幼隨父親和兄弟通過對各種材料的運用,掌握了使用工具的技能。他在明德盧工商業學校學習了機械課程,並成為Matec公司的機械鎖匠學徒。憑藉自由和創造性的精神,他在80年代末開始回收舊鞋(“阿爾貝蒂諾•席爾瓦的鞋”),將其轉化為雕塑,參加國內外展覽。在Atelier Mar藝術工作坊完成了當代石材加工技術的培訓,並成為石材手工藝、金屬板手工藝及紙張回收手工藝的培訓師。2021年,他獲得國家藝術、手工藝與設計中心(CNAD)頒發的4A級專業認證——“手工藝大師培訓師”。他亦是Atelier Piká Pedra工作坊的從業者兼合夥人。
展覽、博覽會與交流活動
佛得角- 2000年 “鞋上雕塑展” ,2003年 “從無到有的創造” ,2017年 “工藝子午線” ,2023年-第一屆視覺藝術家交流會
葡萄牙- 2001年 波爾圖美術學院交流活動 ,2020年 哥特式滴水獸機構交流活動
加那利群島- 2003年、2017年、2019年 手工藝集市
西班牙- 2007年 ARCO當代藝術博覽會
法國 - 2015年 布雷敘爾博覽會
澳門- 2016年 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周
印度 - 2022年 Surajkund手工藝博覽會
幾內亞比紹
伊莉莎白•達席爾瓦
伊莉莎白•達席爾瓦是一位來自幾內亞比紹的手工藝師,她用心創立了 Lis Silva 工作室,致力於將普通的住宅改造成有靈魂的空間。
工作室專門製作手工裝飾品,以創造充滿個性的獨特燈罩和設計周到的美觀實用兼備的圍裙而聞名。
每件作品的設計都考慮周全,注重細節,採用精心挑選的材料,並致力確保其真實性。
赤道幾內亞
歐拉利亞•洛裏•博•阿波
歐拉利婭·洛裏·博·阿波是一位赤道幾內亞資深手工藝師,其藝術生涯的核心宗旨是通過手工技藝推動並守護本國乃至整個非洲的文化藝術傳承。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創作者,更是一位積極的文化傳承者與社會賦能者。
在專業領域,歐拉利婭技藝全面,精通紡織工藝(鉤針編織、針織)、籃編與結織、珠寶手工藝以及素描彩繪。她尤其擅長“升級再造藝術”,倡導利用本土自然資源,將廢棄材料轉化爲獨具魅力的藝術品,體現了深刻的環保理念。
超越個人創作,她將大量精力投入社區教育,持續通過工作坊向女性與青少年羣體傳授作爲文化身份核心的工藝技法,旨在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開創精神。她具備高度的創造力、責任感與團隊協作能力,並積極汲取國際技藝,持有西班牙陶瓷繪畫專業證書和中國湘繡技藝認證。
作爲活躍的文化使者,歐拉利婭兼具本土與國際視野。在國內,她頻繁與工商會、旅遊部等機構合作,參與國家級展會;在國際上,她曾代表國家參加喀麥隆邊境貿易博覽會、多哥非洲紡織國際博覽會及馬德里的文化交流活動,成功地將非洲手工藝的活力與創新展示給世界。
中國
何明園
2023年被評爲浙江省鄉村工匠名師,曾獲浙江省巾幗建功標兵、三八紅旗手等榮譽。是“十字花”刺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幼熱愛刺繡,其作品《龍鳳呈祥》《浦江紫氣東來》獲國家級銀獎。2024年赴坦桑尼亞、尼日利亞文化交流,廣受好評。2019年創辦刺繡公司,產品遠銷海外,帶動百餘人就業。她積極進校教學並大力推廣非遺文化。
中國
朱瑞芳
國家級非遺項目(浦江剪紙)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剪紙傳承人、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參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首屆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作品主要以戲曲人物爲題材,是中國南方剪紙的代表。2008年,浦江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莫桑比克
布拉穆吉•阿吉•納倫瓦內
教育背景
1980 年 – 波拉納(Polana)中學九年級
其他學習經歷
1986 – 1989 – 斯威士蘭英語課程
職業經歷
1980 - 2011 – 雕塑家;1991 - 1996 – 手工藝老師 – C.B.M(斯威士蘭克里斯多福‧布蘭德傳教團);
1997 - 2011 – 致力於紅木集市(本地藝術市集)藝術品
2005 - 2009 – 擔任國家手工藝師協會秘書
2009 – 手工藝設計培訓
2011- 於澳門參加國際性展會
2012- 於巴西參加國際性展會
2012 - 協會管理導師培訓;
2012-旅遊英葡文翻譯
2013-藝術領域市場調研
2013- 於澳門參加國際性展會
作品集:
葡萄牙
Arlindo Manuel Castro Ferreira
Arlindo Manuel Castro Ferreira 是一位成就卓著且享有國際聲譽的珠寶設計與工藝大師。他擁有深厚且系統的專業教育背景,先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多所知名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掌握了從傳統金銀絲工藝、寶石鑲嵌到現代3D建模(如Rhinoceros)和Adobe設計軟件的全方位技能。
自2000年至今,作爲Só Ouro公司的設計師、製作人與管理者,他不僅精通認證的花絲製作等所有核心金飾製作技術,更負責從概念設計、3D打印原型、成品製作到庫存管理、客戶服務和行業展覽的完整業務流程。他積極致力於葡萄牙傳統花絲工藝的傳承,通過培訓、講座和工作坊進行推廣。
Arlindo的卓越才華通過衆多獎項和國際合作項目得到充分體現。他屢獲創意與設計大獎,並參與了多項里程碑式的創作:包括與葡萄牙Netflix的合作、在迪拜展出的“金銀絲洋裝”,以及創下世界紀錄的創作——如2018年世界上最大的心型花絲、2023年真人大小的邊境羊金銀絲作品,乃至爲葡萄牙鑄幣廠設計限量版硬幣。這些都彰顯了其將傳統工藝與前沿創新完美結合的能力,奠定了其作爲行業領軍者的地位。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安東尼奧•內託•利馬
職業經歷
1983/1986 – 作為義務兵在國家安全部隊服役
– 參加電腦課程,輔助工作
2005 – 傳統手工藝職業培訓 - 陶藝
2009 – 參與在羅安達舉行的第4屆「促進葡語非洲國家對外貿易和投資」課程
2009 – 參加普林西比島稅收徵收能力和公共財政管理能力培訓
2013 – 參加進出口行政和技術範疇培訓
2017 – 參加經濟活動督查和監督進階培訓
作品照片:
東帝汶
若阿金•蘇拉馬利
若阿金·蘇拉馬利是一位來自東帝汶帝力的資深珠寶工藝師與設計師。他於2006年高中肄業後便全心投入家族傳承的珠寶工藝事業,至今已在位於埃爾梅拉市的工作室“蘇拉·馬利工坊”擔任主理人多年。
他的專業核心在於通過手工製作傳統珠寶來推廣和保護東帝汶本土文化,作品材質以銀、金和青銅爲主,品類涵蓋kaebauk頭飾、belak頸飾、項鍊、耳環、戒指等多種飾品。他不僅致力於傳承傳統技藝,也積極創新,將現代元素融入設計。
除了設計與製作,他還全面負責工作室的庫存管理、客戶溝通與文化闡釋工作,向客戶闡釋作品的文化內涵。作爲一位活躍的文化推廣者,若阿金頻繁參與各類國家級文化節、創業博覽會和藝術聯展,例如在總統府舉辦的Filtun Fest文化周、帝力會議中心的文化節等,其作品已成爲展示東帝汶傳統工藝的重要窗口。
語言方面,他能流利使用德頓語,並掌握印尼語與基礎葡萄牙語,這有助於他在本地及跨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
中國澳門
安娜•克裏斯蒂娜•薩門託
安娜•克裏斯蒂娜•薩門託(Ana Cristina Sarmento)出生於葡萄牙聖塔倫(Santarém),現居澳門逾40年。
她是“MALANINHA”的聯合創始人,該品牌在澳門創立已超過十年,專門從事針線手工藝、花邊、“打裙”(Batê-Saia)藝術珠寶的製作,以及甜品、蜜餞和果醬的調配。
作爲澳門土生協會在手工藝的代表,她曾參與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周、葡韻嘉年華,並每年以個人身份參加本地手工藝市集。
2023年,她曾協助組織由澳門土生協會舉辦的第二屆“肥茶”(Chá Gordo),主題爲“洗禮”,並貢獻精美的花邊手工品。